所在位置:首页 > 党史学习教育 > 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托起桂林的“新生”正文

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托起桂林的“新生”

摘要:站在建党百年的特殊节点,翻开桂林的历史篇章,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那些融汇于山水间的“红色印记”,构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站在建党百年的特殊节点,翻开桂林的历史篇章,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那些融汇于山水间的“红色印记”,构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一、星星之火 燎原桂林
  上世纪2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共产党人怀抱一腔热血,挑起了救国救民的重担。
  进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桂林一批青年精英中的先行者纷纷在外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5年底开始,李征凤、谢铁民、苏鸿基、罗瑞成、胡佩文等一批桂林籍党员受组织派遣回到桂林。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迅速发展桂林的党、团组织及各种革命运动”。在桂林,李征凤等人积极开展民众运动,培养革命积极分子,积极进行组建党组织的工作,他们将革命的思想传遍了家乡的青山秀水。
  1926年7月,桂林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桂林县支部干事会宣告成立,由此开启了桂林“红色火种”传播之路。面对国民党的高压态势,李征凤等共产党人用革命的激情与舍身的精神,守护着“红色火种”,不断开拓桂林的“红色之路”。
  1927年4月,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被捕入狱后,李征凤、苏鸿基、谢铁民等共产党人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丝毫没有动摇,他们毅然写下绝命书,高喊着“中国革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慷慨赴死。
二、血染湘江 悲壮赞歌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受失败后,被迫向西作战略转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央政府率红一方面军五个军团计12个师八万六千余人,分别从福建长汀、江西瑞金和于都出发,开始了那一次“史诗般的远征”。
  1934年11月下旬,红军在长征出发后一个月内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进抵湘桂边界。这时,蒋介石的中央军和湘桂粤军阀已集中30万强敌,在湘江以东地区布下了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欲将中央红军“包围全歼于湘江东岸地域”。
  为保证中央纵队渡江,中央红军在桂林灌阳新圩、全州脚山铺和兴安的光华铺等地,展开了顽强的阻击战。面对生死存亡,红军将士们浴血奋战七昼夜,最终以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粉碎了敌人的企图。在那场“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战役中,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在湘江战役中,红军很多高级指挥员阵亡。但是现有史料记载的部分团以上的指挥员仅有胡震、黄冕昌、沈述清、杜宗美、易荡平、邱会钰、程翠林、梅林、张鸿基等十多名。由于当时条件困难,一些牺牲的高级指挥员没有留下资料,有的甚至连简历都不知。此外,还有无数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指挥员和普通战士,是他们,用生命写下了一段悲壮的“英雄史诗”。
三、胸怀家国 沥血抗战
  上世纪中叶,面对日军侵略、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凝聚起了全民抗日的力量。 
  从抗战初期到抗战胜利,“红色旗帜”始终飘扬在桂林山水间。从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到妇女运动、文化运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桂林展开。
  1938年11月,随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建立,桂林的统一战线工作迅速开展。在周恩来、李克农等共产党人的努力下,“团结抗日”的口号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桂林城还掀起了一种独特的抗战形式——文化抗战。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丰子恺、陶行知、邹韬奋、李四光等上千名文化名人和进步人士纷纷聚集桂林,他们克服艰苦的生存条件,饱含创作激情、爱国热情和战斗豪情,创作出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优秀文艺作品,为人民群众源源不断地输送“精神食粮”。在那段特殊的激情岁月里,以夏衍、胡愈之、田汉等人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成为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灵魂”。
  然而,就在全面抗战爆发之时,国民党当局却制造反共事件,桂林的一批共产党组织惨遭迫害。以苏蔓、罗文坤、张海萍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危险时刻,选择了用生命捍卫信念。之后,面对艰难的环境,桂林的共产党人并没有动摇抗战的决心,他们将阵地转移到农村继续坚持斗争,直至抗战胜利。
四、砥柱中流 搏击迎春
  抗日战争结束后,面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又投入了一场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的桂林,各级党组织在各县相继发展,城市和平民主运动蓬勃展开。桂林人上下齐心,在为争取自由而努力奋斗,最终迎来了桂林解放的“明媚春光”。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共产党员、英雄志士为之倾注全力,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农村,桂北农民武装起义激烈打响。1947年,为配合全国的解放战争,桂北的灵川、全州、灌阳、龙胜都成立了游击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之后这支由农民组成的游击队经过整合后被命名为“桂北人民解放总队”。从1947年6月到1949年11月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桂北人民解放总队发展至4700余人,共作战300多次,歼敌7000余人。打垮了国民党乡级政权60个次,游击区域覆盖10个县,对当时的广西省会桂林形成包围之势,为解放桂北各县和配合正规部队解放全广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那场斗争中,许许多多的在斗争中牺牲的战士也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在城市,革命斗争同样蓬勃展开。1948年底至1949年初,党中央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赋予了城市工作全新的任务。1949年1月,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时刻,中共桂林市城市工作委员会(简称“桂林城工委”)与桂林的地下党组织密切配合,积极发展党员、团员,为人民解放军入城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共产党人用执着与担当,为桂林解放而作出殊死斗争。陈光就是当时千千万万革命英烈中的代表。当时,作为桂林城工委书记的陈光,将全身心投入到桂林的革命事业中。1949年10月,就在距离桂林解放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由于叛徒的出卖,陈光落入敌人手中。敌人为获取党组织的机密,动用了各种刑具。陈光被折磨得十指迸血,血肉模糊,但他依然坚贞不屈。在狱中,陈光给难友讲革命形势,背诵《将革命进行到底》,鼓励他们坚持斗争。
  1949年11月11日傍晚,陈光被枪杀于桂林火车北站附近。10天后的11月22日,第一面红旗在桂林城上空高高飘扬,桂林宣告解放。 
  如今,烽烟消逝,山河无恙。穿越百年的沧桑,英烈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依然在桂林山水间闪耀着光芒。
  时值清明,桃红李白、春暖人间。我们再一次祭奠英烈,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奋斗前进的力量!(桂林日报 张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