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网站头条 > 正文

您的“禾下乘凉梦”,深植桂林山水间

作者:张苑
来源:桂林日报
摘要:从袁老一次次深入桂林灌阳县的田间地头,到全国唯一村级“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的建立;从他“吨半稻”的梦想得以实现,到成就灌阳县成为“广西超级稻高产第一县”——桂林人永远铭记下了他在美丽山水间留下的朴实身影,以及他对桂林的屡屡点赞和殷殷嘱托。
您的“禾下乘凉梦”,深植桂林山水间

  2017年11月,袁隆平院士宣布灌阳水稻生产再创世界高产纪录后,鼓掌庆贺。记者游拥军 摄

  2019年10月9日,在获得共和国最高荣誉之后,袁隆平又马不停蹄地来到灌阳县新圩镇小龙村,为刚成立的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揭牌。(资料图片)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将一生倾注于稻田,只为一个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禾下乘凉梦”;

  他与桂林有着一份不解之缘,他多次来到桂林,甚至来不及欣赏山水美景,却将梦想化作了桂北田园间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

  5月22日中午,当袁隆平院士辞世的消息传来,国人都陷入深深的悲痛与怀念中。两天来,无数桂林人用自己的方式在表达着一份哀思。桂林人不会忘记,袁隆平院士与桂林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缘:

  从袁老一次次深入桂林灌阳县的田间地头,到全国唯一村级“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的建立;从他“吨半稻”的梦想得以实现,到成就灌阳县成为“广西超级稻高产第一县”——桂林人永远铭记下了他在美丽山水间留下的朴实身影,以及他对桂林的屡屡点赞和殷殷嘱托。

  今天,我们在青山绿水间、在他曾行走过的稻田里,为他送行。

  今天,我们以桂林之名、以追梦之心,致敬这位有梦的“稻田耕耘者”。

  筑梦——

  他将一粒种子播进桂北小山村

  “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2019年10月23日,袁隆平院士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我的两个梦》。当他离开后,这“两个梦想”,成为了无数国人对他最深切的怀念。

  “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和助手在稻穗下面乘凉。”——袁隆平这样描述他心中的“禾下乘凉梦”。上世纪60年代,当中国人还在为吃饱饭而奋斗时,袁隆平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开始致力于研究高产量的杂交水稻。多年来,他研究出的超级水稻单产和总产不断刷新纪录,并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在这几十年里,中国人早已从“温饱”迈向了“小康”,而袁隆平追逐梦想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袁隆平曾这样说。为了不断增加产量和优化品质,几十年来他深入我国多地农村,开展调研、实验、指导等活动。桂林这片山水宝地,也留下了他耕耘的足迹,见证了他的逐梦之旅。

  2010年7月,广西第七届“看禾选种 助农增收”活动(桂北会场)在桂林举行。袁隆平院士来到桂林出席启动仪式,并深入桂林雁山区田间与桂林的农业专家们一起查看良种试验田。那一次,是他与桂林的“初见”,虽然匆忙,但桂林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给袁隆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真正让袁隆平融情于这片土地,并孕育梦想,还是从2013年他首次到桂林灌阳县考察超级稻种植开始。

  “灌阳好像很偏僻,其实是一个发展超级稻品种的风水宝地。”袁隆平对灌阳如此评价。桂林北部的灌阳县,地处“五岭”之一的都庞岭西麓,这里东、西、南三面环山,还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生态条件好,特别适合水稻的生长。

  2013年8月19日,83岁的袁隆平院士首次来到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这里有一片他领衔的“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示范基地”。由于黄关镇两边群山绵延,中间是广袤的稻田,这样的柳叶状地形形成自己的小气候,加之土质为冲积土,非常适合超级稻的生长。那一年,当地超级稻最高亩产已经突破900公斤。袁隆平走进这里,仔细查看禾苗的长势,他抓起一株成熟的稻穗数了数,立刻竖起大拇指,直夸这里的农民“顶呱呱”。他还亲切地对当地的农业专家和农民朋友说:“水稻高产需要良种、良法、良田、良态,灌阳县基本是‘四良’配套,超级稻亩产属于全国示范基地中的一流水平。”

  有了那一次的结缘,袁隆平院士一直念念不忘被他誉为“风水宝地”的桂林灌阳。心怀理想的他想借助这片优质的土地,继续做他的“水稻梦”。

  2015年11月4日,袁隆平院士第二次来到灌阳。这一次,他还是来到联德村。只见这里已经建立起“超级稻+再生稻”千亩示范基地。袁隆平一到联德村就匆忙下田调研。当他看到试验田里长势很好的水稻,又一次满心欢喜,他说:“灌阳的经验值得在桂林12县推广,Y两优900和Y超优1000这两个品种在桂林很有发展前途!”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袁隆平将梦想的种子种在了灌阳,在桂林水土的孕育下,这颗种子很快生根、发芽、成熟。

  圆梦——

  “桂林山水甲天下,水稻也甲天下”

  2017年8月5日,87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再次来到灌阳联德村。时值酷暑,他在烈日下一丝不苟地进行调研。他汗流浃背,一边走一边夸道:“禾苗长势不错啊。”他与种植户亲切交谈。当听说超级稻当年的收成预计可突破1000公斤,袁隆平欣喜地叮嘱道:“要收割了,要确保不出异常情况。”他对当地的工作人员说,等稻谷丰收,一定要亲眼看看。于是,在3个月后的11月4日,他真的如约而至。这天,袁隆平来到示范基地,亲自对基地内的超级稻+再生稻进行测产。测产结果显示:灌阳再生稻平均亩产可达552.1公斤,加上头季稻平均亩产1009.45公斤,两季合计亩产总量达到1561.55公斤。也就是说,一亩地的产量高达一吨半!袁隆平梦想已久的“吨半稻”的愿望实现了!袁隆平非常高兴地宣布:桂林灌阳水稻生产再创世界高产纪录!这标志着我国水稻种植有了一个全新的里程碑。“以前是做梦,现在实现了!”那一天,同在现场的人们看到袁隆平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纯真笑容,他为这一成果欣然题词——“灌阳再生稻甲全球”。他还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水稻也甲天下。”

  “小目标”的实现,让袁隆平对桂林灌阳这片土地更加充满信心。2019年10月9日,他在灌阳县新圩镇小龙村建立了“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这是袁隆平在全国建立的十多家工作站中唯一的一家村级工作站。揭牌仪式当天,刚刚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院士亲临现场。他满含深情地说,之所以选择桂林灌阳作为院士工作站基地,主要因为这里是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这里的超级杂交稻和再生稻产量创下了世界纪录。“我在这里建工作站,就是要努力把灌阳的经验推广到广西乃至全国各地。”袁隆平的话语,让桂林人无比感动和骄傲。

  那一次在灌阳,袁隆平还对当地的群众寄予厚望——“大家都要继续努力奋斗,摘掉贫困县的帽子。灌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清水秀,把农业搞上去,把旅游搞上去,把产品卖出去,灌阳大有希望!”他爽朗幽默地说,“我是‘90后’,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还会来灌阳,看看超级杂交稻!”

  追梦——

  在山水间延续他的梦,是桂林人最好的告慰

  如今,在灌阳县的联德村、小龙村,当地农民每天依然在一望无垠的高产试验田里勤劳耕作,他们时常露出灿烂的笑脸,因为这里水稻亩产上千公斤已成“常态”,农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而成就这一切的老人,却带着他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袁隆平院士逝世后,许许多多的桂林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缅怀着这位值得敬佩的老人。

  “好好吃饭,不负袁老!从今以后,当我们细细咀嚼每一粒香甜的米饭时,必定会想起这位可爱的老人……”5月22日晚,桂林市民李女士在微信朋友圈发表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她说:“成长于新时代的我们,从来没有体会过吃不饱饭是什么滋味。其实,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袁老一样的人在默默奋斗,才让我们的生活过得如此满足!”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我们以实际行动怀念袁老……”从事市场监管工作的刘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如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已成为我国大力倡导的新风尚,并已上升到立法层面。相信大家的行动,是对袁老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刘先生告诉记者,5月22日晚,他特地教3岁的小女儿背诵了一遍《悯农》,给孩子讲了袁隆平的故事,告诉孩子粮食来之不易,节约是传统美德。

  “您的‘禾下乘凉梦’,早已深植桂林山水间,终有一天会实现!”“您的精神将融入每一颗米粒,化成稻香,化为不朽!”“我们要让您的梦想在桂林山水间传承永续”……5月22日以来,桂林人的朋友圈里填满了这样的深情寄语。为袁老点灯、网上祭奠、重温故事、发文抒怀……无论是怎样的方式,都寄托着桂林人最由衷的缅怀与致敬。

受习近平委托 湖南省委书记看望 袁隆平同志家属并转达亲切问候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靠实事求是不断走向胜利
清廉桂林
清廉桂林 微信
清廉桂林 官方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