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3岁的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原检察长项明因贪污、受贿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这位退休已达13年的前司法高官,终究未能逃脱法律的制裁。项明案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无禁区、零容忍的治理逻辑。
医药领域的反腐风暴与项明案形成跨领域呼应。琼中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王开雄因在工程项目和药品回扣中受贿400余万元,被判处十年六个月有期徒刑。金融与国企领域的反腐案例则与项明案共同构建出全覆盖监督网络。贵州金融监管局原局长李华涛利用贷款融资、人事安排等职权受贿1869万元,于7月31日获刑十年九个月;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原行长车德宇在工程承揽、贷款审批中“靠金融吃金融”,退休四年后被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从权力核心部门到市场经营一线,从在职到退休,监督利剑已实现全方位穿透。
当前反腐败斗争已从单一案件查处迈向系统性、制度化的深层治理,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一是穿透时空的追责机制。传统腐败行为依赖“退休屏障”构建心理安全网,如今被彻底击碎。项明案、李华涛案等一系列案件印证了反腐败的时空穿透力已实现质的飞跃,而这种穿透力得益于数据链闭环(如桂林市“二郎神”监督平台)等一系列的技术革命。二是终身监禁的震慑。项明案的判决是对自由价值的终极剥夺,看似“温和”的惩罚,实则构建了更符合现代法治理念的“心理震慑机制”。三是政治生态的系统性治理。当前反腐败治理正通过“风腐同查同治”机制深挖作风背后的腐败实质(如蚌埠市蚌山区建立违规补贴智能预警模型),运用行为链建模技术破解隐蔽型腐败(如中纪委通过异常直播打赏揭露权钱交易),并聚焦民生痛点(如殡葬乱象、低保冒领等“蝇贪”重灾区)。这标志着反腐工作已从单一惩处升级为系统治理,作风与腐败被视作同一生态链的病变,合理合规合法运用技术利刃才能切除病变,使治理效能通过群众获得感的提升延伸至社会末梢。
项明案的终审判决,是制度对个体的最严厉的回响。当技术监督的“天网”、群众参与的“地网”与司法惩戒的“法网”紧密交织,腐败不再是孤立的失德,而是系统必然识别并清除的“功能失调细胞”,反腐败斗争也由此升华为流淌在制度血管中的“抗体”。唯有持续推进规范化、法治化和正规化的长效机制建设,使“不敢腐”的震慑常在、“不能腐”的笼子扎牢、“不想腐”的自觉生根,方能将个案公正升华为制度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最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