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才刚走出校园,七月份便以纪检监察新兵的身份再启程,从研究生到定向选调生的身份跨越,叠加纪检监察业务能力的“零经验”,让初出茅庐的我满是困惑。好在过往读研时,解决科研难题的经验给了我方向——不考虑成功与失败,踏踏实实、拼尽全力找解决方法,在失败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只不过彼时的导师换成了如今纪检监察组的组长。
初到纪检监察组,组长便为我指明了学习方向:“先把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常用法规和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学透。”这是我们工作的“根”——只有心中装着清晰的纪法标尺,才能精准为违纪违法行为定性;只有熟稔工作规则,监督职责的履行才合规有力。循着这份指引,我先从法条原文入手,逐款研读纪法条文;再仔细翻阅组内过往案卷,将办案流程与监督执纪规则逐一对照;同时研读纪检监察报纸杂志中的典型案例,琢磨纪法条文适用逻辑。通过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我对办案流程及纪法条文的使用渐渐心中有数,也愈发期待能真正参与案件办理中。
实践的机会转瞬即至,一周后,我开始着手准备5个人的初核材料。看似简单的初核材料,其中包含着“工作履历中要把违纪违法时间段包括进去”“公文格式规范”及“初核时间范围”等细节。在面对这样的细节问题时,组长告诉我:“纪检监察工作要保持严谨的作风,每一个用词都要力求准确,经得起事实的验证,符合程序规范,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想当然,要有耐心、有信心。”
从此,“严谨”二字就刻进了我的心里——撰写材料时,严格按照规范的公文格式调好页边距、字体;引用纪法条文时,要根据违纪违法时间找到相对应的版本……如今,我已能够独立完成初核材料的撰写,这份成长正是对我最好的馈赠。
在打好基础后,循着办案流程,我开始参与初核谈话。与我预想不同的是,谈话最重要的不是“问与谈”的博弈,而是全程保证谈话安全、实时关注谈话对象精神状态。在一次次谈话中,我逐渐摸清案件核查的重点和方向,也深化了对谈话流程与逻辑的理解。
我从刚入职时对纪检监察工作的“一窍不通”,到如今的“渐入佳境”,这个转变离不开自己的踏实努力,更得益于组长的耐心指导。接下来,我会继续以“空杯心态”深耕学习,聚焦初核后的立案程序,用踏实的脚步、严谨的态度,在纪检监察岗位上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