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之窗 > 党风政风 > 正文

家风故事丨青团印记

作者:王凌
来源:秀峰区纪委监委
摘要:每当春风染绿田埂,外婆的竹篮总会准时出现在抽芽的艾草丛间。

  每当春风染绿田埂,外婆的竹篮总会准时出现在抽芽的艾草丛间。她佝偻着背,指尖轻捻过每一片嫩叶,动作轻柔得仿佛在触碰岁月的珍宝。那些鲜嫩的艾草,终将化作一笼笼冒着热气的青团,成为我们家族最温暖的记忆载体。

  清晨五点,厨房的煤油灯便亮起昏黄的光。外婆将洗净的艾草倒入沸水中,蒸气裹着清香升腾而起。捣泥时,她手腕有节奏地起落,竹杵与陶臼碰撞出古老的韵律。揉面是最费功夫的环节,糯米粉与艾草泥在她布满老茧的手中反复翻滚,直到面团泛着温润的碧色,如同将整个春天揉进了其中。包馅时,外婆总会特意给我留一小块面团,让我学着捏出歪歪扭扭的形状,即便不成样子,她也会笑着夸“真好看”。

  蒸笼揭开的瞬间,白雾中飘来的不仅是艾草的清香,还有外婆眼角藏不住的笑意。她把青团分装在竹编食盒里,挨家挨户送去。记得那年寒冬,隔壁阿婆生病卧床,外婆顶着风雪送去刚蒸好的青团,回来时鞋裤都结了冰碴。我问她累不累,她搓着冻红的手说:“你阿婆当年常给你妈送粥,这都是该记着的情分。”

  外婆的青团里,藏着最朴素的家风密码。她总说“吃水不忘挖井人”,那些年亲戚们递来的半碗米、半件衣,她都默默记在心里。每年清明,她带着我们小辈给故去的亲人扫墓,在坟前摆上青团,絮叨着“做人要记得来路”。这份不忘本的执念,随着青团的香气,悄然渗入了我的骨血。

  如今走上了纪检监察岗位,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外婆揉青团时专注的眼神总会浮现在我眼前。那些沾着艾草汁的老茧、蒸笼里袅袅升起的热气、分送青团时温暖的笑容,都在提醒我:坚守初心,方得始终。这传承了三代的青团,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刻在血脉里的家风图腾,指引着我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永葆那份最纯粹的赤子之心。

驻市文广旅局纪检监察组:开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项监督检查 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
清廉灌阳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202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
清廉桂林
清廉桂林 微信
清廉桂林 官方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