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之窗 > 基层风采 > 正文

随笔丨廉者常乐于无求

作者:韦优愿
来源:临桂区纪委监委
摘要:“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这句出自王通《中说·王道》的古训,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廉者以“无求”为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超越物质欲望的过程中,收获内心的丰盈与安宁;贪者因“不足”而忧,在无尽的物欲追逐中,沦为欲望的奴隶。在物欲横流的当下,这份智慧愈发凸显其现实意义。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这句出自王通《中说·王道》的古训,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廉者以“无求”为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超越物质欲望的过程中,收获内心的丰盈与安宁;贪者因“不足”而忧,在无尽的物欲追逐中,沦为欲望的奴隶。在物欲横流的当下,这份智慧愈发凸显其现实意义。

  廉者之乐,在精神深耕中抵达丰盈之境。廉者的“无求”,是对物质欲望的理性克制,更是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他们深知“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的真谛,将精力从物质追逐转向更高层次的价值实现。明代于谦“清风两袖朝天去”,任京官时拒绝以土特产行贿,却将心血倾注于修缮黄河堤坝、救济受灾百姓。他的快乐,不在于名利加身,而在于“护百姓周全、守山河稳固”的担当。春秋晏婴身居齐国相位,却“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将俸禄接济贫寒。他坦言“德厚而辞禄,德薄而贪位”,这种将道德置于物质之上的选择,使其获得超越时代的安宁。北宋司马光“俸禄悉以周宗族,妻子仅给衣食”,却在编修《资治通鉴》的浩瀚工程中找到了“无上乐趣”。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正是廉者精神富足的核心密码。

  贪者之忧,在欲望漩涡中坠入失序深渊。贪者的“不足”,源于对物质的无限贪婪,更源于理想信念的崩塌。当欲望失控,人心便如脱缰野马,最终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迷失方向。 《吕氏春秋》警示“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如今,我们有个别官员“稍有建树便飘飘然”,将权力视为谋私工具,在“劳苦功高”的自我陶醉中沉迷享乐。这种“理想信念丧失”,正是贪腐的根源,这种永不知足的状态,使他们沦为外物的奴隶。

  廉与贪的分野,不在境遇而在心境。党员干部当以“廉者常乐”为镜,在“无求”中笃定前行。正如古人所言“清不可事以财”,唯有对“非其有”的东西不贪求,才能“依照正道办事”。王传喜扎根乡村20余年,工资坚持最低档,补助奖金全交集体,他的“无求”是“把家国情怀、百姓安乐摆在首位”,用行动诠释“公私分明”的党性修养。

  “廉者常乐无求”,不仅是一种为官准则,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富足,不在于占有多少物质,而在于是否拥有丰盈的内心、坚定的信念与无私的担当。当我们放下过度的欲望,便会发现,“宁静淡泊”的心境,足以抵御世间纷扰,照亮前行之路。

临桂区:拧紧责任“发条”,筑牢防溺水“安全阀”
镜头丨灌阳县:大美八月 稻子熟了
清廉桂林
清廉桂林 微信
清廉桂林 官方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