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的车刚驶出县城不久,一大片金色便猛地扑入眼帘,叫人精神一振。我减慢车速,放下车窗,一股温暖且熟悉的香气迎面而来——那是稻禾、泥土与阳光糅合的气息,直往人肺腑里钻。我的思绪也循着这香气,回到了记忆深处的那个秋天。
7岁的我第一次跟着父亲去割稻,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水田里,水被太阳晒得温热,泥里却是沁人的凉。父亲弯着腰,左手拢过一把稻秆,右手的镰刀贴着地皮,“唰”地一声,稻禾应声倒下,连续多次,一小捆稻禾便被放在了田埂上。他动作不快,却极有章法,一举一动都透着一种朴素的韵律。
我那时年纪小,力气也弱,学着父亲的样子,没割几下,便已腰酸背痛,镰刀也不听使唤,留下的茬口总是参差不齐。心里一急,手上更是没了分寸。父亲直起身走到我旁边,并不责备,只是拿过我手中的镰刀示范起来。“你看,左手抓牢稻禾,右手握紧镰刀,刀刃贴住根,再使一股巧劲。做事时心里不能毛躁,一毛躁,就什么都做不好了。”他的话语,混在禾叶的窸窣声里,平平淡淡的,却清晰地刻在了我的心上。
田埂上的午饭最是香甜。正午时分,我们在树荫下休息时,母亲就会送来新米煮的饭,家常咸菜和小炒,还有一壶消暑的荆芥茶。父亲吃完饭后,喝下一大口凉茶,望着眼前的稻田,悠悠地说:“这稻子,从青苗到成熟,要经历多少日头晒,多少雨水淋。你看它,越是成熟,稻穗垂得越低,像个谦逊的君子。”他顿了顿,随手拾起一根掉落的稻穗,粗粝的掌心轻轻摩挲着饱满的谷粒,“做人做事,也要如此。要扎得下根,耐得住辛苦,守得住本分。收了谷子,是自家的收成,一颗也不能糟蹋;不是自家的,一粒也不该去贪想。人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心里最安稳。”
许多年后,当我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面对种种纷繁与诱惑时,父亲坐在田埂上说的那番话,总会清晰地浮现出来。我渐渐明白,他教给我的,不只是一门农活,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不能毛躁”的提醒,让我沉心静气,抵御浮躁;“越是成熟,稻穗垂得越低”的比喻,让我时刻保持谦逊与敬畏;“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教诲,则是让我在纷扰世事中守住内心的那份踏实与尊严。
这些质朴的道理,就像弥漫在空气中的稻香,无形无质,却无处不在。它沉淀在父亲默默劳作的身影里,融合在那把磨得锃亮的镰刀上,最终,随着那碗香甜的白米饭,滋养了我的身心,成为我为人处世的根基。
车辆向前,后面的稻田渐渐远去,稻香却依旧萦绕在身旁,久久不散。它仿佛在告诉我,无论走得多远,这片土地所赋予我的那份清白与踏实,将是我人生路上永远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