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鸡鸭鱼肉一大桌,剩菜看着心疼。如今比的是老人在世时的孝顺,宴席8至10个菜荤素搭配,吃得更舒心。”近日,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上灌村村民李大姐的话语里满是感慨,这一变化,正是该县以监督为抓手推进移风易俗、涵养乡村文明的生动缩影。
曾几何时,恭城部分农村地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之风盛行,人情攀比现象突出,不少家庭不堪重负。近年来,县纪委监委坚持把监督挺在前面,将移风易俗作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的重要举措,通过压实部门责任、做实日常监督,推动移风易俗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党风民风向上向好。
为精准破解农村婚丧嫁娶攀比难题,县纪委监委以殡葬领域腐败乱象整治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室组局地”联动监督优势,联合民政、精神文明办等部门,围绕大摆宴席敛财、违规操办、借婚丧事宜向干部送礼谋私等4类重点问题开展专项监督。通过联合检查、下发工作提示、实地督导等方式,既督促各单位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又引导党员干部带头抵制铺张浪费歪风,从源头遏制不良风气蔓延。
在党员干部监督管理上,县纪委监委将移风易俗纳入日常监督重点,监督推动党员干部严格执行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备制度,并及时对报备人员进行提醒谈话,跟进实际办宴情况,杜绝违规敛财。
“你报备的乔迁新居喜庆事宜人数不符合规定,不能操办……”此前,县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收到某党员干部提交的《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备表》,发现不妥后立即叫停,并反馈给纪检监察组对其进行“事前谈话”,及时纠正违规苗头,让监督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为织密监督网,该县一方面畅通信访渠道,对移风易俗相关线索优先核实;另一方面紧盯春节、中秋及婚事旺季等节点,向党员干部发送廉洁短信,划清纪律红线。“节点预警+常态监督”为移风易俗提供纪律保障。
在县纪委监委的监督推动下,各村对《村规民约》进行了修订、完善,明确规定丧事简办禁铺张,同步成立红白理事会,由党员干部、德高望重村民组成,全程监督婚丧事宜。通过“制度约束+理事会督导”,推动宴席从“讲排场”转向“讲文明”。初步估算,农村宴席成本从两三万元降至万元左右,减负超50%。
此外,该县在9个乡镇全面推行“积分制超市”,将文明办丧、抵制大操大办等行为纳入积分奖励范畴,村民可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县精神文明办创排三句半《移风易俗树新风》,用瑶乡方言演绎“婚丧嫁娶讲排场,面子工程累街坊”“简办宴席省开支,文明新风暖心房”等接地气内容,在各乡镇巡演,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