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之窗 > 基层风采 > 正文

随笔丨六尺宽巷藏大义 廉洁初心照征程

作者:周桂芳
来源:平乐县纪委监委
摘要:“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代大学士张英的一纸家书,不仅化解了邻里间的宅基地之争,更以“礼让为先”的处世智慧,为后世勾勒出一幅廉洁修身的生动图景。如今,站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下,重访六尺巷、细品这段故事,更能从中悟透廉洁从政的深层意蕴,为广大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践行清正廉洁的使命担当提供深刻启示。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代大学士张英的一纸家书,不仅化解了邻里间的宅基地之争,更以“礼让为先”的处世智慧,为后世勾勒出一幅廉洁修身的生动图景。如今,站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下,重访六尺巷、细品这段故事,更能从中悟透廉洁从政的深层意蕴,为广大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践行清正廉洁的使命担当提供深刻启示。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六尺巷起于互不相让的利益之争,却在相互谦让中化矛盾于无形。张英不以权谋私、不以权压人,选择以“让”破局,在信中劝诫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三尺”的退让,退去的是个人私利的执念,守住的是为官者的清廉底线;让开的是巷陌的宽度,彰显的是公私分明的政治品格。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廉律己、以廉践行,把学纪知纪作为一辈子的坚守,让遵纪守纪成为一辈子的准则。坚持将党章党规党纪作为“案头卷”“枕边书”,常翻常新、常悟常进,不因学过而自满懈怠,不因知道而束之高阁,杜绝一知半解,切实把其中的条条框框理解透彻,转化为知行知止的红线与底线,鞭策自己时刻自重自省、慎言慎行。

  得一尺,声名全失,让三尺,百年流芳。从“让三尺”到“守初心”,廉洁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价值追求。党员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廉洁从来不是“不贪不腐”的简单底线,而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始终保持“以廉律己”的自觉:面对项目审批,能否拒绝“人情干扰”,坚持按制度办事?面对群众诉求,能否放下“官架子”,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面对个人待遇,能否摒弃“攀比心理”,安于清贫、甘于奉献?这些看似细微的选择,实则是对廉洁初心的一次次检验。正如六尺巷的宽度虽小,却能容下做人做事的大格局;党员干部唯有在每一件小事上守住廉洁底线,才能在群众心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

  以廉律己,更要以廉践行。六尺巷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三百年而不衰,不仅在于它讲述了一个“礼让”的典故,更在于它为后世树立了“以行动践廉洁”的典范。张英用一纸家书化解矛盾,用“让三尺”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当。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廉洁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态上,更要落实到具体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把廉洁融入决策部署中,不搞“一言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把廉洁融入服务群众中,杜绝“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形式主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为群众办实事;要把廉洁融入家风建设中,像张英那样管好家人、管好身边人,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亲属成为权力的“围猎者”。唯有将廉洁从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让六尺巷的廉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百余年过去,六尺巷的青石板依旧光洁,张英的诗句依旧回荡在桐城的街巷间。这条小巷,早已超越了地理空间的意义,成为一座永恒的“廉洁灯塔”,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党员干部:廉洁是立身之本、从政之要,唯有以廉律己、以廉践行,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诱惑面前站稳脚跟,才能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让我们从六尺巷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把“礼让三尺”的智慧转化为廉洁从政的行动,把“公私分明”的坚守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担当,以清正廉洁的作风书写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合格答卷。

资源县:多维发力共筑防线 推动警示教育走深走实
荔浦:多维施策推进案件审理工作提质增效
清廉桂林
清廉桂林 微信
清廉桂林 官方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