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之窗 > 基层风采 > 正文

工作札记丨一名纪检“新兵”的蜕变

作者:张天爽
来源:临桂区纪委监委
摘要:到纪委工作以前,我总觉得纪检工作不近人情、很容易得罪人。去年7月,刚调到四塘镇纪委工作时,我对“监督”的认识还不全面,对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充满忐忑。直到今年春天,我全程参与了镇上两条水渠项目建设的监督工作,我才真正触摸到了纪检工作的温度与力量,完成了从迷茫到坚定的认知蜕变。

  到纪委工作以前,我总觉得纪检工作不近人情、很容易得罪人。去年7月,刚调到四塘镇纪委工作时,我对“监督”的认识还不全面,对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充满忐忑。直到今年春天,我全程参与了镇上两条水渠项目建设的监督工作,我才真正触摸到了纪检工作的温度与力量,完成了从迷茫到坚定的认知蜕变。

  事情要从今年2月说起,当镇领导将下伏龙村和西村两条水渠建设项目的监督任务交给我们时,我心里在打鼓:修水渠是施工队和水利站的事,我们纪委去“盯着”,会不会是外行瞎指挥,惹人嫌?

  我的第一次认知冲击,来自跟着前辈“扎”进工地的那天。我们没有坐在办公室听汇报,而是通过“嵌入式”监督深入工地现场,查材料进场单,看水泥标号够不够;查施工日志,看工序对不对;查资金拨付凭证,看钱有没有及时到账。我们发现有一段水渠的混凝土配比不达标。当时施工方负责人还试图“打哈哈”,说“一点点偏差不影响使用”。镇纪委书记银艳青没有丝毫犹豫,当场约谈项目负责人,并果断开出了我经手的第一张“红色督办单”,要求限期整改、推倒重来。

  看着那张红色的单子,我心里既紧张又振奋。紧张的是,我们动了真格,打破了可能存在的“默契”;振奋的是,这张薄薄的纸,像一把尚方宝剑,捍卫了工程质量底线。从那以后,工地上的施工规范了许多。我深刻感悟到,原来监督的权威就体现在这种“动真格”的瞬间。

  项目收尾时,我们镇纪委提议创新采用了“专业+群众”双验收机制。我和水利部门的技术骨干、村民代表组成验收组。技术员用仪器测强度,我们就跟着村民一起,查看水流得畅不畅以及水渠是否有渗漏、裂缝等等。

  在拦水坝处,我们发现涵管接口有细微渗漏隐患。有村民小声嘀咕:“算了,一点小问题,通水了就行。”但我们验收组坚持要求必须进行48小时蓄水压力测试,彻底消除隐患。测试成功那天,村民代表李送春在验收表上签字时说:“纪委同志这么认真,这水渠我们用着安心!”

  那一刻,我被深深触动。监督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处罚谁,而是为了赢得群众这份“安心”。

  秋收回访,是我纪检生涯中最幸福的一课。看着沉甸甸的稻穗,听着村民们“今年增收了三成”的喜讯,我过去所有关于工作价值的困惑都烟消云散。

  在乡镇纪检岗位的一年时间里,这段经历教会我:监督并非冰冷的约束,而是干部政治生命的“安全锁”,是回应群众急难愁盼的“连心桥”,作为乡镇纪检干部,我们要把监督嵌入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这既是对干部最有力的保护,也是对群众最实在的负责。

荔浦:靠前监督 为民生项目“疏堵解难”
散文|桂香满径护清风
清廉桂林
清廉桂林 微信
清廉桂林 官方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