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廉播 > 正文

八桂清官廉吏 | 蒋琦龄:兴利除弊 忧国忧民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摘要:蒋琦龄(公元1816—1876年),字申甫,号石月,今广西全州县龙水镇龙水村人,1840年礼闱二甲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九江、汉中、西安知府,四川盐茶道、翰林、顺天府尹等职。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蒋琦龄应诏进《中兴十二策》,议论朝政得失,抨击种种时弊,名震朝野。时人认为蒋琦龄“有匡时济变之略,综核名实之才。”

  蒋琦龄(公元1816—1876年),字申甫,号石月,今广西全州县龙水镇龙水村人,1840年礼闱二甲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九江、汉中、西安知府,四川盐茶道、翰林、顺天府尹等职。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蒋琦龄应诏进《中兴十二策》,议论朝政得失,抨击种种时弊,名震朝野。时人认为蒋琦龄“有匡时济变之略,综核名实之才。”

  胆识过人,断案如神

  有某姓三兄弟为争家产而打官司告到县衙门。兄弟三人中,长兄是族人子弟过继过来的,二弟、三弟是继母所生。家财丰厚,父亲去世,长兄说继母私藏财产,一再上告,有司不能明断。又往上告,上司让蒋琦龄问案。蒋琦龄说:“这很容易。”即日传长子上堂,审问他:“你有两条罪,你知道吗?指控继母是一条罪,父亲去世欺凌两个年幼的弟弟,又是一条罪,你知道律例吗?律例上记载,凡过继的儿子日后不孝,父亲如果有亲生的儿子,准予退还。你犯下两条罪而不自知,按照律例应当归宗不得继承财产。”那人听了,俯首贴耳不敢争执,当堂写下悔过文书。堂上堂下愕然震惊,大为佩服,都认为是神断。

  蒋琦龄任四川盐茶道时,遇上一桩大案,经钦差勘察,百官问讯而几个月都不能断案,上司将案子交给蒋琦龄,蒋琦龄毅然接过案子,不一日而案结。钦差很欣赏蒋琦龄有胆识,回京复命。文宗皇帝问起四川省好官,钦差说起蒋琦龄,皇帝对蒋琦龄有了好印象,后来,特降旨提拔蒋琦龄为京兆尹,管理京城事务。

  洁己防弊,一身正气

  蒋琦龄官至顺天府尹,有政声,享清誉,有清代名士之称。当他的弟弟蒋珣(信甫)步入仕途,到河南等地“劝捐”。

  在定例之外为应急再向百姓募集粮款,不是一件容易办的事,要办好“洁己防弊”是关键,因此提醒弟弟要特别小心。告诫弟弟要将一颗忧国爱民之心放在仕途前程之上,劝告弟弟不可竭泽而渔,以博上司的欢心,以对百姓无尽的搜刮作为向上爬的阶梯。蒋琦龄的行为坚定了要喜欢做善事的弟弟要官场上一生一世抱定为民的初衷。

  蒋琦龄家族虽然十余代在朝为官,能做大官的却不多,大多只是县令始,因为在他们的信念里,百姓始终是第一位的,他们不肯损害百姓的利益而巴结讨好上司,做人做事只求无负于国,有益于民,不愧于天,不怍于己,做到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蒋琦龄官至顺天府尹,算是官做得比较大的,却因为在四川盐茶道任上坚持设盐关,除弊端,做下种种不合时宜而得罪上司、同僚的事,险些成为冤狱的受害者。幸运的是钦差大臣将他的为人行事面陈皇上,使皇上知道“四川好官”中有名为“蒋琦龄”的,他才有后面做京官的业绩。

  情系百姓,忧国忧民

  甲寅(1854年),蒋琦龄升任四川盐茶道。碰上有上级官员改弦更张,妄行其事,试图擅自改变四川全境盐法,同僚们畏惧权势,都不敢说话。蒋琦龄挺身极力劝止,不惜以辞职相争,丝毫不以个人福祸利害为虑。

  时值长江两岸匪寇四起,江淮物流受阻,长江中下游百姓食盐紧缺,时时担忧没有盐吃。蒋琦龄直接往夔州巫山县勘察情形,在交通要道设立关卡扼守,有官府批文的放行,没有官府批文的征税后发放批文,化私为官。立关前一日,有腐败官吏勾结不法盐商,准备用枪炮“闯关”。蒋琦龄打探得知腐败官吏名叫杜三元,便将他抓到关内,左设犒赏,右设刑具,让他自己选择,并对他说:“明日开关,如果有闯关的,唯你是问。”那官吏吓得发抖叩头,自愿受赏报效。第二天开关,众不法盐商都被震住,乖乖地照章纳税,没人敢闹事。

  除一弊而百利兴,川引从此畅通无阻,淮河运输缺废得以弥补,江淮下游百姓无盐可食的状况得以解决,国家税收不畅得以疏解,国库入不敷出赖之得以缓解。蒋琦龄将政务办理得井井有条,官吏百姓都佩服他精干。

小小说 | 钓“鱼”
纪检人·手记 | 在平凡岗位中履职尽责报党恩
清廉桂林
清廉桂林 微信
清廉桂林 官方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