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书柜最底层,锁着个蓝布包,里面装着爷爷的宝贝——三本泛黄的牛皮纸记账本。打我记事起,爷爷就总说:“咱家的根,都在这账本里。”
爷爷是村里的老会计,干了四十多年,账本记了一本又一本。我小时候馋嘴,总趁爷爷不注意,偷偷翻他的账本,想看看里面有没有藏着糖纸。可翻开才发现,里面满是密密麻麻的小字,记的不是家里的开销,而是村里的账目:张家领了两斤救济粮,李家分了三斤种子,就连村头老井修水泵花了五块二,都写得清清楚楚,末尾还盖着爷爷那枚磨得发亮的私章。
有年冬天,村里给困难户发棉衣,村支书偷偷找到爷爷,想多领一件给自家亲戚。爷爷没说话,从蓝布包里掏出账本,翻到去年的记录:“去年你家领了棉衣,今年按规定,得优先给没领过的人家。”村支书脸一红,嘟囔着“就通融一次”,爷爷却把账本合上,指着封面上的字说:“这账本上记的是账,更是良心。我要是多记一笔、少算一项,晚上就睡不着觉。”
后来我上了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临走前,爷爷把蓝布包交给我,打开账本,指着其中一页说:“你看这行,1998年抗洪,村里捐了八百块,这里面有咱家卖鸡蛋攒的五十块。记账不能只记数字,得记着每笔钱背后的人心。”那天晚上,我抱着账本翻到半夜,忽然明白爷爷为啥把账本当宝贝——那不是冰冷的数字,是他一辈子守着的规矩,是咱家的家风。
工作后,我在公司做财务。有次部门经理让我做份“特殊报表”,想把一笔招待费挪到办公经费里。我盯着电脑屏幕,忽然想起爷爷的账本,想起他盖在末尾的私章。我给经理递了张纸条,上面写着爷爷常说的话:“账本记的是账,更是良心。”第二天,经理把我叫到办公室,笑着说:“你这家风,比制度还管用。”
去年爷爷去世,整理遗物时,我又打开了那三本记账本。最后一页是爷爷去年写的,字已经有些颤抖:“吾孙入职三年,未犯一事,吾心甚慰。家风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现在,我的办公桌上也放着一本新账本,封面学着爷爷的样子,写了四个字:“良心为证”。每当我记账时,总觉得爷爷就坐在我身边,看着我一笔一划地写,就像他当年守着村里的账本那样,守着咱家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