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之窗 > 基层风采 > 正文

随笔丨圩场

作者:梁春勤
来源:雁山区纪委监委
摘要:老家圩场那破旧的瓦片顶,阳光从破洞漏下来,光柱里,灰尘像无数小活物,跳着舞。那时候小,只觉得新奇。

  老家圩场那破旧的瓦片顶,阳光从破洞漏下来,光柱里,灰尘像无数小活物,跳着舞。那时候小,只觉得新奇。

  人真多啊!声音像潮水,被推着走。我紧紧攥着母亲粗糙的衣角,生怕被冲散。挤过闹哄哄的畜禽区,笼子里的鸡鸭扑腾得厉害,竹簸箕里的青菜还挂着水珠。农具区,铁锄头、镰刀一排排摆着,冷冰冰地闪着光。最吓人的是肉案,屠夫一刀下去,“啪”的一声,肥瘦相间的猪肉就挂上了铁钩,颤悠悠的。满耳朵都是讨价还价声,嗡嗡嗡,像烧开了一锅滚烫的水,能把人吞没。

  母亲的手心有点潮,攥得我更紧了。香味总是跑得比人快!滑溜溜的米豆腐,淋着薄薄一层酱油,颤巍巍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猩红的牛血汤,浮着亮晶晶的油星子,那股子冲人的辣气,呛得人直想咳嗽;最勾人的是米粉的浓香,混着卤味的厚重,像有无数看不见的小钩子,挠得你心痒痒,肚子咕咕叫。

  母亲在一个米粉摊前停住了,小心地摸出几张卷了边的零钱。热腾腾的米粉,带着锅气,塞到我手里。粗瓷碗边,还蹭着一点鲜亮的红油,馋人。母亲自己呢?什么也没要。只低下头,用粗糙的手指,轻轻替我擦掉嘴角沾上的油渍。

  那口粉真烫啊!滑进嘴里,辣意“噌”地在舌尖炸开,一路烧下去,却把心口烘得暖洋洋的。我捧着碗,抬头看:破瓦漏下的光柱还在,飞舞的尘埃还在。身边是挤着、喊着、讨价还价、奋力活着的人们。他们脸上的汗,案板上的肉,筐里的菜,摊上升腾的热气……都搅和在一起。

  这闹哄哄、甚至有点脏乱的圩场,这破瓦底下艰难谋生的人们,他们身上那股劲儿,多像那碗牛血汤上漂着的红油星子啊!任凭汤水怎么沸腾翻滚,它们就是倔强地浮在上面,不肯沉下去,翻滚出热辣辣的生命力。

  原来,所谓的“烟火气”,根本不是什么诗情画意。它就是人活着的那一口滚烫的倔强!在漏风的瓦檐下熬着,在滚烫的灶火上炖着,最后暖进你的胃里,化成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够你撑过好多好多个年头。

  如今,那种混杂着汗味、泥土味、食物香的温热氛围再也找不到了,找不到母亲用体温熨平的零钱,找不到粗瓷碗沿那抹故意留下的红油——那是艰难岁月里最奢侈的念想。

  直到今天,想起那碗沾着红油的米粉,想起母亲低头擦我嘴角的样子,心口,还是烫的。

随笔|桂秋忆藕
永福:聚焦关键环节 护航校园食品安全
清廉桂林
清廉桂林 微信
清廉桂林 官方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