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漓江泛起粼粼波光,阳朔县兴坪镇污水处理厂排水口处,一尾尾青鱼正欢快地游过出水渠。此前,这里曾因总磷指标偶有超标,成为当地生态整改的重点关注对象,现在它已成为当地开展环保教育的生动案例。
前不久,镇纪委在开展漓江流域水质提升专项监督时,发现污水处理厂出水总磷浓度多日超标。镇纪委当即成立专项检查组,深入一线排查问题根源。
经深入调查,症结逐渐清晰:这座2015年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量仅2000吨。然而,随着兴坪古镇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年游客量突破500万人次,叠加本地人口增长,生活污水排放量“水涨船高”。数据显示,厂区实际日均处理量已逼近2000吨的设计临界值,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转,处理工艺难以稳定发挥作用,出水指标频频“亮红灯”,污染外泄风险增加。
问题找准了,整改必须“快准狠”。镇纪委第一时间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将设备老化损耗、处理能力不足、污泥处置滞后、运维流程不规范等6类核心问题逐一标注,为整改工作划定清晰方向;同时,立即约谈分管镇领导及污水处理厂负责人,结合漓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层层传导压力、压实整改责任。面对问题,分管领导当场表态:整改绝不是“头痛医头”,更要着眼长远发展进行系统性提升改造。承诺立即组织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时间表,以钉钉子精神守住漓江生态底线。
在监督推动下,经过多方协调,该镇向上级争取到约110万元专项资金,一方面聚焦设备迭代——对生化池进行全面改造,更换曝气装置、水泵等关键部件,升级投药系统的精准度;另一方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新增污泥脱水机、输送管道等设备,还专门搭建了污泥暂存棚,彻底解决污泥堆积的老问题。
整改过程中,镇纪委定期深入施工现场,通过实地检查、查阅资料、座谈访谈等方式,对工程进度、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同时,加强对整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核,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在监督推动下,原本预计半年完成的改造工程,仅用三个月便全面竣工。
如今,该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上限已提升至4000吨,完全满足当前污水排放需求,出水水质各项指标均稳定达标,曾经的污染隐患被清除。清澈的尾水不仅守护了漓江的生态平衡,更让沿岸群众享受到了生态红利——江边散步的居民多了,江上泛舟的游客多了,周边农家乐的生意也更红火了,直接惠及群众2万人,让大家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生态保护的“民生温度”。
“治水”更要“长治”。为防止问题反弹,镇纪委进一步督促相关部门建立长效运维机制,将污水处理厂整体移交第三方专业公司运营管理,实现标准化、规范化运维。这一举措,既减轻了政府管理压力,又提升了污水处理效率,为漓江流域生态保护筑牢了“长久之盾”。